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深入研究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seases,GRE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GRED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认为长时间反流可导致Barret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并发症和食管外临床表现。GRED发病率在西方国家非常高,人群患病率达51%;,我国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症 状发病率为8.97%,GRED发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为 1.92%,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但也说明在发展中国家,GRED发病率与西方国家一样也在不断增长中。近2年来有关GRED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有较大进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一、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争论GRED的发病机制主要为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降低,尤其是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ES relaxations,TLESRs)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最主要因素。TLESRs是指非吞咽情况下LES发生自发性松弛,可持续8-10s,松驰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的LES并常伴有胃食管反流。 目前认为,TLESRs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胃酸和胆汁酸等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一系列症状。但TLESRs如何调控、如何纠正均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幽门螺杆菌(Hp)和GRED的关系争论较多,有研究报道称Hp感染会减少食管炎发生,根除Hp后则导致GRED,亦有研究报道称 Hp和GRED无相关性。
二、临床症状分型问题以往通常将GRED分为典型与非典型症状;近年来发现与GRED相关的症状日益增多,有关专家提出将其分为三类,即: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与消化道外症状。典型症状是烧心、反酸、反食;非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部疼痛和恶心;消化道外症状包括口腔、咽喉部、肺及其他部位(如脑、心)的症状。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外临床表现是GRED研究的热点,尽管这些症状和GRED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因果关系的程度还不清楚。
GRED与非心源性胸痛和哮喘的相关性很高,但因果关系不明确。一些相关学科对此也在作深入探讨。
三、对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的认识,根据有无食管炎可将GRED分为有食管炎症的RE与无食管炎症的NERD两类,后者亦称内镜阴性的GRED。但也有文献报道,若用放大胃镜观察,在食管下段仍可见黏膜血管纹理的变化、黏膜变脆及呈绒毛状改变等,称为黏膜的微小变化。但这种改变是属于NERD还是RE的早期改变尚无定论。大部分有消化道外临床表现的患者属于NERD,他们有典型的GRED症状,但无食管黏膜损害。近期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表明,在烧心患者中只有 30%有RE。以前认为NERD是GRED较轻的一种形式,故大部分NERD患者没有接受任何治疗。最近一项研究给予NERD患者奥美拉唑20mg、10mg 和安慰剂治疗,只有46%的患者4周后烧心症状消失,比有RE的患者低得多(70%-75%)。尽管数据显示PPI优于 H2受体阻滞剂,但NERD对PPI治疗的反应显著低于RE组。对NERD的病因与治疗是GRED研究的另一重点。
四、GRED演变过程的新观点
传统认为GRED的发展过程是从NRED到RE,然后演变到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目前这一观点已有动摇。最近有人将GRED分为三个独立的过程,每个过程均有自己单独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相互之间几乎无关。如:NRED对治疗的反应比食管炎低,且没有证据支持NRED会逐渐发展为RE。Barrett食管往往在第一次胃镜检查中就被发现,几乎没有资料表明它是由RE或NRED演变而来。NRED、RE与 Barrett食管是三个独立的疾病,称为GRED相关性疾病。这一概念有可能对以后GRED的诊断与治疗产生巨大影响。
五、GRED临床诊断的新方法
PPI试验是应用较高剂量PPI在较短时间内(7d)对怀疑GRED的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GRED的诊断方法之一。PPI试验的优点在于其不同于食管24h pH监测、内镜和食管测压,为非侵入性检查,可应用于任何人,并在较短时间内作出诊断,且敏感性较高,和pH监测相似,可达80%左右。PPI试验对有消化道外临床表现的GRED患者也有诊断价值,一项对有口咽部症状(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慢性咳嗽)的研究表明,口服奥美拉唑 20mg,每天2次,可使症状消失。对咽炎患者进行大剂量PPI试验(40mg),67%的患者症状消失。而且PPI对消除GRED相关哮喘症状有效,说明应用PPI试验可正确诊断 GRED相关哮喘患者。
另外,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对主要症状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进行评分,积分多少对GRED诊断也有帮助。
六、治疗方法上的变化改变生活方式是 GRED重要的治疗方法,尽管支持证据不多,包括避免食用加重症状的食物如:辛辣食物、薄荷和咖啡,睡觉时抬高床头,睡前3h不再进餐等。但对GRED收效甚微。
GRED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治愈RE,防治并发症和复发。目前对GRED尚无一种药物是针对抗反流机制来进行治疗的,因而抗酸是当今最基本的治疗,而且为了防止复发和并发症,需要长期用药。目前有两种治疗 GRED的药物:PPI和H2受体阻滞剂,其作用机制都是抑制胃酸,但PPI以其起效快、对RE治疗更彻底而优于H2受体阻滞剂。PPI可使胃内保持 pH值4以上较长时间,超过H2受体阻滞剂,有利于消除症状和促进炎症愈合。因此PPI是目前治疗GRED最有效的药物。使用方法有“step up,”、 "step down;”等,但为了迅速有效地控制症状,目前多数主张采用后者
GRED是慢性、易复发疾病,故需长期服药治疗,几乎所有患者停止治疗后都会复发。研究发现,停止治疗后只有20%的患者在120天内没有复发,而坚持每天服用PPI者,85%-90%的患者在52周没有复发。大部分患者用常规剂量或小剂量PPI来维持。问题是如何进行维持?是间断用药?还是长期小剂量用药?或根据症状进行按需治疗?这些都是今后要不断研究的问题。最近有关NERD、RE、Barrett食管是三个不同疾病的理论,使我们治疗GRED的重点是从强调食管黏膜愈合演变为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加上新一代PPI的问世,使今后GRED的维持治疗转向按需治疗。
抗反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和内镜下贲门黏膜缝扎术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治疗措施,有多项研究报道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今后长期随访。不过,要明确的是:只有抗酸治疗有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才有效,因为手术的目的是降低酸反流,起到类似抗酸药的作用。
最近有关GRED观点必然会对它的诊断与治疗产生深远影响,医务工作者的任务是要通过实践,去搞清哪些是正确的,那些还不全面,从而使GRED平上一个新台阶。

食管炎一定要用胃镜检查吗?

怀疑自己得了食管炎,最好的确诊方法还是用胃镜做检查,因为在胃镜下能清楚的看出病情的严重程度,也能作相应的活体检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作胃镜检查,尤其是食管炎急性发作的时候,这时候做胃镜检查,由于胃镜毕竟是一根长长的管子在食管和胃里面进进出出,还是很容易造成食管黏膜新的损伤,加重病情,所以还是先缓和病情后再做检查为宜。
博主本人刚得食管炎的时候,也是疼痛难忍,但还是急急忙忙去做了个胃镜,结果得到的结论是糜烂性胃炎和食管水肿,做完胃镜后几周,胸疼更加严重,现在回想起来,刚发病的时候其实完全没什么大了的,因为毕竟是病程很短,不可能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更不可能有什么癌变的可能,实际上食管炎要癌变也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得癌也没那么容易,如果你上来有症状就是癌症,基本上也是得大奖了。
往往刚得病的时候对疾病都没什么清醒的认识,作个胃镜再加上个活检,心情高度紧张惶恐,反到对疾病没多大帮助。

胃酸反流都是生活紧张逼出来的

胃酸倒流是现代文明病的其中一种,流源于生活紧张。如何正确诊断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是现在医学的一个方向和重点。它可以导致食道癌的发生,患者应该小心谨防。
  香港大学医学院近日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一成的香港人每月会有一次胃酸倒流食道的情形发生,研究人员以调查数字推算,估计大约有60万香港人患有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是胃食道逆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的俗称,英文缩写为GERD。过去医学界认为,这是欧美西方国家才普遍可见的胃肠疾病,估计大约就有44%美国人有此病症。不过,随着生活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近20年来,这种疾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生率已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香港大学医学院有关胃酸倒流的调查问卷,在去年11月以电话访问的方式向3605名香港市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9%的香港人最少每月有一次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病症。
  活门不正常操作引起
  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食物先从嘴,经食道往下移,然后进入胃。食物经由食道一路下去,在要进入胃时,会通过一片单项的活门,称作食道下端括约肌,这一片肌肉就是食道与胃之间的一道单向活门。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吞咽时,这片活门口就会打开。在食物进入胃里后,这片肌肉活门又会关闭起来。当肌肉活门无法正常运作时,就会产生胃酸倒流的症状。由于活门不正常的开合,使得胃里的食物和胃酸逆流进食道里去。
  胃酸倒流的初期症状是“呕胃气”,但很容易被忽略。其他典型的症状包括心窝有烧灼感,以及胃酸倒流到口腔或咽喉,患者到了后来因吞咽食物时感觉痛楚或胸口赤痛,常会以为是喉咙痛或是心脏病,上门求医后往往才发现食道已被胃酸腐蚀至溃疡出血。
  睡前两小时不宜进食
  负责胃酸倒流调查的香港大学学者王卫民指出,若是人们经常在睡觉前两小时吃东西,会造成胃下垂,使到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倒流入食道的情况发生。
  医学界认为,近年来患上胃酸倒流的案例之所以不断增多,原因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忙碌、饮食不定时,晚饭吃得太迟或是有吃夜宵的习惯,然后饱着肚子就倒头大睡,结果由于仰卧在床上使胃酸更容易倒流。
  例如一些职业形态由于工作时间的关系,往往回家后于晚上10时以后才吃晚饭,饭后不到两小时就上床睡觉,结果导致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胸口灼热疼痛、酸热物由胸口涌至喉咙而感到不舒服。这种疾病的并发症有食道溃疡,有时造成出血,形成食道下端狭窄,引致吞咽困难,或造成食道上皮被胃的柱状上皮取代,容易癌变。也有些造成咳嗽,声音嘶哑甚至气喘发作。
  罹患食道腺癌几率高
  过去瑞典医学人员曾有研究显示,那些经常胃痛或是胃酸倒流的人,罹患食道腺癌的几率会比一般人来得高,同时服用制酸剂对减少癌症的发生并没效用。
  研究人员表示,胃酸倒流的症状不容轻忽。根据研究发现,每星期出现一次胃痛、胃灼热(heartburn)或胃酸倒流等症状的人士,罹患食道腺癌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将近8倍。
  研究人员指出,食道腺癌为食道癌中最严重的一种,他们怀疑是长时间胃酸刺激,使得食道细胞产生病变所致。
  改善生活习惯高枕无忧
  胃酸倒流的病症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以改善,如睡觉前两小时不要吃东西,睡觉时垫高头部。
  一名负责调查的香港大学学者黎锦泉则提醒病患,必须减少进食刺激食道黏膜的食物如酒、咖啡及肥腻食物。
  胃酸倒流有时可经由药物控制反胃的症状,如给病人服用胃酸抑制剂,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时,就需要用手术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舒解症状。
  胃酸倒流是现代文明病的其中一种,目前对此症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诊断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它可能发生的一些后遗症如食道溃疡、食道下端狭窄或肿瘤,须密切追踪。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酸相关性上胃肠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性障碍性疾病,西方国家患病率为10%~20%,我国GERD患病率北京、上海统计为5%~10%,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接近2%。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经内镜检出的75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2005年在丹江口市汉江医院门诊及住院经内镜检查75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者。其中男52例,女23例,男∶女 2.26∶1;年龄最大71岁,最小20岁,平均47.5岁。
1.2 方法 采用Olympus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详细的临床相关检查,排除影响食管动力性疾病,如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反酸、烧心为主诉者52例,占69.3%;胸骨后灼痛32例,占42.7%;恶心、呕吐28例,占37.3%;咽部阻塞感20例,占26.7%;上腹饱胀15例,占20.0%;心绞痛样表现2例,占2.7%。
2.2 内镜诊断 按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内镜诊断分级标准: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属于Ⅰa级15例,占20%;Ⅰb级41例,占54.7%;Ⅱ级12例,占16.0%;Ⅲ级7例,占9.3%。病变分布:食管下段65例(86.7%),中下段9例(12.0%),全食管1例(1.3%)。
3 讨论
GERD伴有食管黏膜及其他病理性损害称为RE,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其他炎症、糜烂、溃疡所致。其中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食管体部清除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蠕动减弱,使反流物清除下降,食管组织抵抗力下降,对反入食管内的胃蛋白酶和H+的损害保护作用下降等也是引起黏膜炎症的主要原因。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食管24 h pH值测定、测压,胃动力观察等研究的发展,对RE的认识越来越充分。RE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用24 h pH值检测评价酸暴露于食管的各种参数值已被誉为金标准,在诊断GERD方面,由于多数患者中无反流性食管炎,故内镜检查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
本组检查显示RE男女之比为2.26∶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为主。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灼痛次之,内镜下RE分级Ⅰ~Ⅱ级轻度食管炎最常见,Ⅲ级次之。报道食管腺癌发生正在增多,与此相关Barrett食管是癌前状态,因此,我们认为RE存在是出现Barrett食管的高危险因素之一。
RE的分型国内外不一,如洛杉矶、Miller、Sarary分型,国内至1992年通化会议分型以来为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制定了参照标准,1999年烟台会议重新制定RE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003年在上述会议基础上,再次制定出RE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随着多种有效胃动力及抑酸、抗酸药物问世,RE的治愈率增高,但长疗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仍是阻碍RE人群治疗的关键问题。我们依据新标准诊断RE经内镜诊断,诊病快速方便,并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表现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是基层医院消化专业医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食管炎如何诊断

食管炎如何诊断啦?可有下面四种方法:

  • 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性疼痛,多在进食辛、酸、脂肪食、酒类后出现。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胸骨两侧甚至两臂,服碱性药物后减轻。食后仰卧、躯干前屈或剧烈运动可有酸或苦味在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段甚至溢入口腔。并发食管粘膜水肿、管腔痉挛或疤痕狭窄时可出现咽下困难。部分患者有食管贲门部或胃手术史。
  • 食管钡餐检查粘膜正常,或可见粘膜皱襞不规则、紊乱、增粗;重者有食管狭窄。部分患者可见钡剂从胃反流至食管。
  • 食管滴酸试验阳性。
  • 纤维食管镜检查可见齿状线模糊,食管下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粘膜活检见鳞状上皮细胞层次减少,基底细胞明显增生,乳头延伸上皮表面,伴有血管增生等。

四种方法以胃镜检查最为准确。

食管炎的症状

  • 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统称为反胃。本病反流物多呈酸性,此时称为反酸。反酸常伴有烧心。
  • 吞咽困难和吞咽,部分患者有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部分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有严重食管炎或并发食管溃疡,可伴吞咽疼痛。
  • 胸骨后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多数患者由烧心发展而来,但亦有部分患者可不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和反酸的典型症状,给诊断带来困难。
  • 咽部异物感,一些患者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但无真正吞咽困难,称为癔球症,可能与酸反流引起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升高有关。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咽喉炎、声嘶。反流物吸入气管和肺可反复发生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有些非季节性哮喘也可能与反流有关。上述情况,如伴随的反流症状不明显或被忽略,则会因治疗不当而经久不愈。

什么原因会引起食管炎

食管发炎其原因和种类很多,如反流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及放射性食管炎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流性食管炎。
正常人食管下端括约肌在不进行吞咽活动的时候是紧闭的,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返流,但在身体机能失调的情况下,此处括约肌不能正常地关闭,从而导致酸性的胃液反流入食管,如果你同时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那么甚至胆汁都能反流到食管,本来是用于消化食物的胃酸和胆汁现在对自家兄弟“食管”开始大举进攻,结果可想而知,食管粘膜受到刺激和腐蚀,导致食管黏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由此印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什么是食管炎

什么是食管炎,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食管发炎了,但是这个发炎不是细菌性炎症,和我们平常经常得的咽喉炎啊,肠炎啊不一样,食管发炎并没有细菌在起作用,食管炎实际上是食管黏膜损坏造成的水肿、糜烂、溃疡等现象。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开博了

2009年1月27日,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二,酝酿已久的博客终于开张了,为什么要开个食管炎的博客呢?因为博主本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和食管炎这个顽疾作斗争,的确有不少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以这样一个平台和其他病友交流,大家能携手共抗病魔,共求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