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酸相关性上胃肠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性障碍性疾病,西方国家患病率为10%~20%,我国GERD患病率北京、上海统计为5%~10%,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接近2%。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经内镜检出的75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2005年在丹江口市汉江医院门诊及住院经内镜检查75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者。其中男52例,女23例,男∶女 2.26∶1;年龄最大71岁,最小20岁,平均47.5岁。
1.2 方法 采用Olympus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详细的临床相关检查,排除影响食管动力性疾病,如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反酸、烧心为主诉者52例,占69.3%;胸骨后灼痛32例,占42.7%;恶心、呕吐28例,占37.3%;咽部阻塞感20例,占26.7%;上腹饱胀15例,占20.0%;心绞痛样表现2例,占2.7%。
2.2 内镜诊断 按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内镜诊断分级标准: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属于Ⅰa级15例,占20%;Ⅰb级41例,占54.7%;Ⅱ级12例,占16.0%;Ⅲ级7例,占9.3%。病变分布:食管下段65例(86.7%),中下段9例(12.0%),全食管1例(1.3%)。
3 讨论
GERD伴有食管黏膜及其他病理性损害称为RE,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其他炎症、糜烂、溃疡所致。其中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食管体部清除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蠕动减弱,使反流物清除下降,食管组织抵抗力下降,对反入食管内的胃蛋白酶和H+的损害保护作用下降等也是引起黏膜炎症的主要原因。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食管24 h pH值测定、测压,胃动力观察等研究的发展,对RE的认识越来越充分。RE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用24 h pH值检测评价酸暴露于食管的各种参数值已被誉为金标准,在诊断GERD方面,由于多数患者中无反流性食管炎,故内镜检查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
本组检查显示RE男女之比为2.26∶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为主。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灼痛次之,内镜下RE分级Ⅰ~Ⅱ级轻度食管炎最常见,Ⅲ级次之。报道食管腺癌发生正在增多,与此相关Barrett食管是癌前状态,因此,我们认为RE存在是出现Barrett食管的高危险因素之一。
RE的分型国内外不一,如洛杉矶、Miller、Sarary分型,国内至1992年通化会议分型以来为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制定了参照标准,1999年烟台会议重新制定RE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003年在上述会议基础上,再次制定出RE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随着多种有效胃动力及抑酸、抗酸药物问世,RE的治愈率增高,但长疗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仍是阻碍RE人群治疗的关键问题。我们依据新标准诊断RE经内镜诊断,诊病快速方便,并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表现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是基层医院消化专业医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